壹周悦读丨古代贬谪之地
连州-刘禹锡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唐·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永贞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无情打击,参与改革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元和九年十二月,朝廷将八司马召回京师,刘禹锡本以为可再展治国安邦的抱负,却不料《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一诗带来灾祸,借桃花嘲笑满朝新贵而引起当权者不满,被贬为播州刺史。幸得丞相裴休等人的美言,改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虽有不甘和哀痛,但并未消沉,积极建设连州,在连州留下多篇散文和诗歌。此诗描写的是他饶有兴致地跟随瑶民围猎西山的情景。十二月八日是瑶族的猎日,瑶民狩猎经验丰富,忙而不乱,技巧娴熟,齐心协力,组织严密。围猎场面波澜壮阔,诗豪的笔下,大展瑶胞剽悍飒爽的英姿。一方面,他对当时腐败的政治有着深深的不满。但另一方面,他以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热爱,发现并欣赏连州的山河之美、生活之美和民族之美。刘禹锡虽贬连州,但他深入瑶区,主动与瑶民们接触,一齐劳作,一同出猎,一块娱乐,为瑶、汉两民族的团结、瑶族地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民族学遗产。
惠州-苏轼
寓居合江楼
宋·苏轼
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北宋绍圣元年,苏轼因“讥讪前朝”的罪名被远贬惠州,“不得签书公事”。苏东坡到惠州贬所,初寓合江楼。合江楼在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而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馆。按理,苏东坡作为贬官,是没有资格住进合江楼的,但惠州太守詹范极为敬仰苏东坡,特意安排其入住。合江楼是苏轼达到惠州的第一站,而这首诗也是合江楼成名的起点。
虽然是被贬,但此诗满含豁达与对美景的喜爱,凶险的政治陷害丝毫不能折损东坡先生的生存意志,反而推动他走向了随遇而安的豁达与解脱。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首诗中,东坡先生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之中。而无论是出世或入世,东坡先生都泰然处之。
他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这既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使得天下从此不敢小惠州。
雷州-苏辙
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
宋·苏辙
少年无大过,临老重复止。
自言衰病根,死在酒杯里。
今年各南迁,百事付诸子。
谁言瘴雾中,乃有相逢喜。
连床闻动息,一夜再三起。
泝流俯仰得,此病竟何理。
平生不尤人,未免亦求己。
非酒犹止之,其余真止矣。
飘然从孔公,乘桴南海涘。
路逢安期生,一笑千万祀。
绍圣四年,苏辙贬到雷州,五十九岁;苏轼贬海南,经过雷州,六十二岁。当苏轼离开惠州时,儿子苏过侍行,一路上,看不尽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忽然听到有老人说,不久刚过去一位白须红脸的老头,猜想就是弟弟苏辙,于是加快行程。而后两人在藤州相遇,结伴往雷州。两人在雷州共处了一段时间,昼则同行,夜则联床。因为病酒,苏轼夜里起床次数很多,于是苏辙劝兄戒酒。
二苏有兼济天下之心,无论身在何处,都高尚其志,施惠于民。石蕴玉而山辉,水生珠而川媚,雷州半岛因二苏的到来提升了文化品质,即“谪所犹敷棠棣荣”(棠棣喻兄弟)。此诗既表明了两人的豁达,也反映了两人情谊之深厚。
贬官们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演义了一番,硬是将灰暗的命运抹上一道亮丽的色彩,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
贬官文化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贬官中的杰出者对国家、民族做出了委实难以估量的贡献,是他们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但另一方面正直人才的缺失也对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社会风气造成了影响。
“愤怒出诗人”,我们希望没有愤怒,但诗人会不会都是千篇一律,贬官文化的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编辑:许睿嘉
审核推送:蒹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微软是如何让你觉得没有必要再买Xbox On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