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第一名将”章邯,为什么愿意投降项羽,却宁死不投降刘邦?
【第四段改写】
同年,章邯率军渡过黄河(也有史料记载是漳河),对赵国发动进攻,将赵王赵歇围困在巨鹿城。然而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面对楚将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秦军遭遇惨败。章邯派心腹司马欣回咸阳求援,却遭到丞相赵高的刁难和追杀。得知朝廷已被赵高把持,无论胜败都难逃一死后,章邯在恐惧中做出决定,与司马欣、董翳一起带领二十万秦军向项羽投降。
【第五段改写补充】
作为秦朝最后的军事统帅,章邯的战绩确实令人瞩目。他先后平定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又在魏国、齐国、楚国等多个战场取得胜利,这些辉煌战绩为他赢得了秦末第一名将的称号。但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最终却成了秦朝的掘墓人之一。
【第六段改写】
秦二世三年,项羽分封诸侯时,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章邯受封为雍王,定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统治东部;董翳为翟王,管辖北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秦分治格局。然而好景不长,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出其不意地袭击章邯。
【第七段补充细节】
章邯在猝不及防下战败,退守废丘。次年正月,更令他雪上加霜的是,曾经的战友司马欣和董翳都倒向了刘邦。到了六月,汉军采用水攻战术,引河水灌城,废丘陷落。章邯被汉将朱軫俘虏后,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名将选择了自刎。他的死亡,象征着秦王朝的终结和汉帝国时代的开启。
【第八段分析补充】
纵观章邯的一生,虽然军事才能出众,但也存在明显缺陷。他对投降的起义军和百姓手段残忍,导致民心尽失;在巨鹿之战中错失战机,未能及时击败项羽;面对赵高的专权,他选择投降而非死战;即便被封为雍王,也得不到秦地百姓的认同。当刘邦来袭时,他的防御部署漏洞百出,最终困守孤城,以悲剧收场。
【第九段总结升华】
章邯确实是秦末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先后击败陈胜、吴广等众多起义领袖,一度为摇摇欲坠的秦王朝续命。攻占邯郸后的强制移民政策,也显示出他过人的军事魄力。但历史对他的功过评价颇为复杂:一方面他是维护秦朝统治的悍将,另一方面又因残暴统治失去民心,最终在关键时刻投降项羽,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第十段历史影响】
章邯的人生结局充满讽刺意味:这位曾经的秦朝守护者,最后却以叛将身份被封为王;本应保卫故土,却遭到秦人的唾弃;面对新兴的汉军,他无力回天。他的兴衰历程,恰如秦王朝的缩影,其命运转折对楚汉相争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一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作业布置如何做到精细化与精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