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
上古
编辑
从西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到七世纪的初唐,阿克苏以姑墨一名为世人所知[4][5],姑墨是沙漠中的绿洲城邦,当时的姑墨古城位于今日的阿克苏南城(今新疆阿克苏市东的喀拉玉尔衮)。同时的库车则为龟兹国国都。西元前一世纪的姑墨国有3,500户,24,500人口,其中有4,500人军力。姑墨国出产铜、铁与雌黄[6],国土包含今日的阿克苏市与拜城[7],透过西域都护府与汉帝国互动。一世纪初,姑墨王杀温宿王,把温宿并入姑墨。后来臣从于称霸塔里木盆地的莎车国。
三世纪后,姑墨从属于龟兹,逐渐成为佛教城邦。629年,玄奘造访该城,在《大唐西域记》中称呼此地为“跋禄迦国”(Bharuka[8]、Bohuan或Baluka[9][10])。据载,跋禄迦国东西六百里,南北三百里,有数十所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佛寺,僧徒千馀人,并与邻近城邦有棉花与织品的贸易。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龟兹),语言少异。”当时的跋禄迦语应该属于偏东的“丙种”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系[11]。
中古
编辑
从七世纪到九世纪,阿克苏由唐帝国(桃花石)、吐蕃帝国与回鹘汗国轮番统治,城邦几经易手。当时的阿克苏是丝路在塔里木盆地北侧的枢纽,走夏特古道(冰隘)穿过天山进伊犁谷地的险路也由此经过[12]。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帝国填补突厥败北后的“天可汗”之位,开始征服西域,在屈支国设立羁縻机构龟兹都督府,是安西四镇之一,隔年,唐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焉耆、龟兹、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658年,唐在跋禄迦设置姑墨州,温宿设置温肃州,并在姑墨州建造拨换城(Buat-ɦuɑn)。吐蕃在670年攻下拨换城,但唐又在692年夺回。
717年,拨换城之战爆发。八月十五日,阿拉伯人、吐蕃与西突厥突骑施(Türgesh)部苏禄可汗(Suluk Khan)结盟,包围拨换城与大石城(Dai-dʑiᴇk-dʑiᴇŋ,今乌什县)[13][14]。唐军由汤嘉惠率领,联合葛逻禄与西突厥的阿史那献前来解围[15]。阿拉伯军遭到反击,撤退到塔什干,许多阿拉伯士卒被俘,但随后在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支付赎金后获释[16][17]。战争之后,阿拉伯人被逐出河中地区北部。突骑施归附于唐,随后攻打了费尔干纳的阿拉伯人。
720年后,吐蕃势力再次北进塔里木盆地,唐军也在740年代再度进驻安西。751年怛罗斯战役使唐军元气大伤,原先的安西四镇成为吐蕃和回鹘的势力范围。790年,拨换城再度由吐蕃入主。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解体,一部份回鹘人以高昌国(今吐鲁番)为根据地,建立高昌回鹘,拨换城也成为高昌回鹘的势力范围,并开始使用突厥语名称阿克苏。十一世纪后,由于喀喇汗国的影响,阿克苏开始伊斯兰化。十二世纪,阿克苏随著高昌回鹘臣属于西辽(喀喇契丹)。
1208年,高昌回鹘放弃西辽,改为效忠成吉思汗,在1224-1227年间,阿克苏是曼尕赖(Mangalai)的国都,之后一度成为窝阔台汗国(Ögedeids)领地,在1286年被察合台汗国夺走,此后由察合台系统治将近三百年,当时的察合台语演变至今成为维吾尔语。在帖木儿汗国与东察合台汗国(蒙兀儿斯坦)的纪录中,此城都有重要的经贸地位。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被叶尔羌汗国俘虏,阿克苏成为突厥与蒙古军阀的根据地,并由和卓管治,臣属于叶尔羌汗国与后来的准噶尔汗国。
近现代
编辑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军击溃准噶尔,入主新疆,隔年设立阿克苏办事大臣。
光绪八年(1882年)以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置阿克苏分巡兵备道,以阿克苏置温宿直隶州。
光绪九年(1883年)完成建州工作并修建阿克苏新城,亦称汉城,为阿克苏道和温宿直隶州治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温宿直隶州为府。
1913年(民国二年)4月,温宿府本府改置阿克苏县,属阿克苏道。
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改阿克苏道为阿克苏行政区。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更名为第四行政区并设立行政长官公署。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第四行政区改为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设阿克苏专区,专员公署驻阿克苏县。
1958年5月撤销温宿县,其行政区域并入阿克苏县。
1962年恢复温宿县建制。
1978年11月,改为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撤销阿克苏县,设立县级阿克苏市。
2013年1月,将阿克苏市802.733平方公里、阿瓦提县474.208平方公里、柯坪县61.798平方公里区域(共1338.739平方公里)划归阿拉尔市管辖。
2019年12月,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
自学成才:通过自学成为软件开发者——之入行成为软件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