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意大利名单> 走河津,领略高禖文化

走河津,领略高禖文化

2025-07-03 16:19:01

赵战生

在中国古代文化百花园里,有一枝带有神秘色彩的奇葩,名曰“高禖”。禖者,媒也,即为媒神。因祭祀活动的场所设在都城的郊外,故又称“郊禖”,“高”乃“郊”的代字。

自古帝王常祀高禖,以求皇嗣。《礼记·月令·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汉书·武五子传·戾太子据》:“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枚皋撰《立皇子禖祝》。由此可见,皇家对高禖神的礼拜,是像祭祀社稷一样隆重而虔诚的。

中国远古神话传说时期,还没有出现高禖之神。原因很简单,那时鸿蒙初辟,混沌始分,天下只有洪水猛兽,人类尚未诞生。

相传,是女娲独坐水边倍感无聊之际,照着自己倒映在水中的模样,抟土捏人,才使世界上有了新的鲜活生命。传说虽然很美丽,却几近无稽。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女娲与伏羲兄妹俩,同为人首蛇身的神灵,他们交媾后,繁衍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他们的奇异结合,可谓开天辟地般的神圣婚姻,比起西方《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更具人文色彩,至今我们仍可看到他们相拥相交的图腾。

女娲、伏羲首创人类,被尊为“始祖”。当然除了他们兄妹俩,还有许多天赋异禀的神奇人物。史传,姜嫄因踩踏了巨人的脚印,而身怀有孕,生下后稷,成为周族的先祖;简狄则因吞食了鸟卵,孕化为契,始有商族;附宝路遇龙卷风而产轩辕黄帝,任姒游华山见巨龙腾飞,而孕炎帝。黄帝与炎帝各具贤德,成为华夏族的始祖,以至今日,我们仍以“炎黄子孙”自爱自重,倍感自豪。在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里,姜嫄、简狄、附宝、任姒等,孕育了无与伦比的中华杰出先祖,理所当然被奉为人文始祖,受到世代祭祀、瞻拜。

虽然史无所定,但毋庸置疑,高禖之神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众望所归的一群偶像;其祭祀活动,更是一种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庄严而神圣的古文化大典。

祭祀高禖由皇室传入民间,各地兴建了形制不同、祀主各异的高禖庙。名曰庙,其实却是道教的布局风格。

在河津市的连伯村,就有一座三晋屈指可数的高禖庙。庙内有两件珍贵之物,一是藏于乐楼夹墙里的“乐楼柱子祀”,上书“仲康丙寅年诵曰皋庙”;二是清嘉庆二十四年镌刻的“重修后土庙碑记”。这里“皋”与“高”同,“皋庙”就是“高庙”。庙里主祭的“后土”娘娘,无疑就是女娲。据推算,夏启之子仲康执政时的丙寅年,距今已有四千余年。

早年毕业于人民大学的任罗乐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河津人,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他在《高禖文化初探》一文中,对河津高禖庙的前世今生,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其演变脉络大抵如下:

商代时,河津有耿、冀两个小方国。商王祖乙迁都古耿后,把高禖祭场设在都城南郊,即连伯村的高禖庙,主祭“石主”、“石祖”。所谓“石主”、“石祖”,就是石雕的男女生殖器形象,称为“人之根”、“人之祖”。故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解释:“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为主。”

历经衍变,河津高禖庙于宋、金扩建重修后,安置塑像,主祀女娲,配祀姜嫄、简狄,后又以后稷、契及大禹从祀。因受宋真宗大祭后土祠的影响,河津高禖庙曾一度改称“后土禹稷庙”、“后土庙”、“后土圣母庙”。

民国十七年(1928年),高禖庙再次重修。时任山西大学教授的乔鹤仙经过一番考证,认为高禖与后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从此,“后土庙”又复名为“高禖庙”。2005年7月,三晋文化研究会在太原召开后土文化座谈会,多数专家认为,对古文化要全面理解,正本清源,不能张冠李戴,“高禖”与“后土”虽然有缘,但并非等同。此亦印证了九十年前乔教授的先见之明。

综合考量,高禖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涵盖了人类对先祖、婚姻、生殖、求子、媒妁等诸多崇拜。

让我们先来看看先祖崇拜。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禖,都是有口皆碑的中华民族先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后稷教民稼穑,创建农耕文明;大禹治水,消弭祸患,天下安泰;姜嫄、简狄则母仪天下,孕育了周祖后稷、商祖契。

再来看看生殖崇拜。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再加上猛兽相侵,战争死亡,人口,尤其是男丁不旺,成为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痼疾。高禖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让青年男女幽会,甚至公开交媾,以尽快繁衍人口,增加劳动力。当然也有满足传宗接代的原始愿望。

早期高禖祭祀均为“石主”、“石祖”,从皇家到民间概莫能外。河津高禖庙香亭西南的石雕柱础上,至今还留有“男根”的残部。据说当年的育龄妇女,只要虔诚礼拜后,环绕它左转三圈生男,右转三圈生女,无不应验。该庙献殿的东侧墙壁上嵌有一碑,刻有清代人温俊杰壮年求子、如愿后感恩还愿的事。

远古传说时期,虽然尚未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祖训与习俗,但在人们心中,还是有媒神的,那就是女娲、姜嫄与简狄,她们被尊为“送子娘娘”,受到立庙祭祀,世代香火不断。

庙不在大,有仙则灵。河津高禖庙位于连伯村外的一道沙梁上,距黄河禹门口不远。每遇狂风袭来,飞沙走石,阴霾弥漫,风沙为患,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明史记载,这里曾发生过沙埋十八村的巨大灾难。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高禖庙虽然久处沙浪冲击之下,却毫发未损,安堵如故。不仅如此,庙院里连细小的流沙痕迹,也很少看到。关于这个自然怪象,当地上辈人的解释是,高禖庙里有三件镇庙之宝:避风珠、避沙珠、避水珠。但它们是什么模样,藏在哪里,谁也说不上来。倒是现代建筑学家经过考察,给出了科学的解答。

原来,该庙正殿与献殿之间的东西甬道,呈西宽东窄梯形状;献殿与东西配殿间的南北甬道,亦北宽南窄,像个漏斗。当地多刮西北风,风从宽口入窄口出,强力荡涤,沙土无存。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凝聚着先民们的聪明才智,防沙效果明显,极具科学魅力。

题材多样、绚丽多彩的壁画,是河津高禖庙建筑艺术的精华。壁画呈明清画风,各殿皆有,其中以献殿东西墙上的壁画最为壮丽恢宏,引人入胜。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看那后稷不避寒暑,躬耕垄亩,如长如师,教民稼穑;看那大禹蹈危履险,开凿龙门,忘却自我,天下为公。

如果真的能穿越千年历史,难道还有谁不想亲扶耒耜、持臿掘土,乐在其中?

自汉武帝始,百家不兴,儒术独尊。儒家崇“仁”尚“礼”,对家庭婚姻、伦理道德作出了硬性规范:婚姻系青年男女终身大事,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孝道乃立身之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见,“媒妁”之言重若千钧,贵似千金,如果没有“三媒六证”,婚姻关系名不正、言不顺,就得不到社会认可。

媒人文化在高禖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虚虚实实、脍炙人口的故事,在各类文艺作品、戏曲电影中,更是不胜枚举,让人愉悦。

在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七仙女思凡下界,路上邂逅诚实勤劳的后生董永,遂生爱慕之心。两人心灵相交,欲合百年之好,却发愁没有大媒作伐。他们四望无人,只有一棵古槐在旁,于是便拜古槐为媒,结成夫妻。因此,该剧最早名为《槐荫树》。而评剧经典《花为媒》则更为浪漫,把媒人变成了花儿,使人浮想联翩。

京剧《三打陶三春》,亦庄亦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媒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陶三春本是一名看守瓜园的民女,偶遇卖油郎郑子明前来偷瓜,将他暴打了一顿。赵匡胤适逢此事,排解纠纷,为二人作媒。后来,郑子明为赵匡胤立下战功,被封侯拜将成为新贵。

陶三春前来寻亲,欲成婚配,郑子明却躲躲闪闪,不肯露面。他不为悔婚,而是被打怕了。再说,有当年的大媒赵匡胤在前面站着,他就是一百个不愿意,也是不能赖婚的。

如果有幸去河津,不可不到连伯村高禖庙一游。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领略高禖文化的博大神奇,与人类先祖面对面,从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而且能欣赏到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放飞心情,追逐梦想,其乐融融。

每年的三月十八日和九月十八日,连伯村都会举办高禖庙会。传说姜嫄的娘家、外祖母家、外曾祖母的家都在连伯村,所以她每年都要回娘家。届时,村民们敲锣打鼓,用八抬大轿把姜娘娘神像从正殿迎出,在全村游行散花。一年走一家,三家依次轮流,名曰“迎神走亲戚”。

此外,庙会上还有祭神求子、拔花求生、拜石求子等特色活动,虽无科学根据,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聊以自我安慰。当然,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可名状而又快乐好奇的文化娱乐活动。

转载自《运城日报》

《纳谏者昌,拒谏者亡》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缠 书法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