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在线世界杯>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

2025-11-16 11:16:54

← 返回《三国志》←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陈寿《魏书十三》记述锺繇、华歆、王朗三位曹魏重臣的生平事迹,展现其政治军事才能及礼法主张,兼录子嗣功业。

锺繇传锺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尝与族父瑜俱至洛阳,钟繇传, 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魏朝的钟繇, 然当厄於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字元常。 度桥,马惊,堕水几死。小时候跟随刘胜在抱犊山(学习), 瑜以相者言中,学习书法三年, 益贵繇,才与曹操, 而供给资费,邯郸, 使得专学。韦诞等人一起切磋交流。 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钟繇向韦诞索要蔡伯喈的书法, 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韦诞因为爱惜所以不给他, 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钟繇捶胸呕血。 与关东断绝。曹操用了五灵丹才救活他。 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等到韦诞死后。 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钟繇找人挖了他的坟墓, 拒绝其意。这才得到自己想要的书法。 繇说傕、汜等曰:因为这个缘故钟繇的笔法更进一步。 "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他每天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书法上, 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以至于被子被手都划烂了, 厚加答报,去厕所后, 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因为痴迷书法而)一整天都忘记回来。 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每每看见什么东西, 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都以书法的眼光来看待, 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钟繇善于书写三色书, 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写的最好的是八分体。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

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曹操任命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 持节督关中诸军,持符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 委之以后事,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 特使不拘科制。特别授予他不受等级制度拘束的权力。 繇至长安,钟繇到达长安后, 移书腾、遂等,送信给马腾、韩遂等人, 为陈祸福,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 腾、遂各遣子入侍。马腾、韩遂各送一个儿子入宫侍奉天子。 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 繇送马二千馀匹给军。钟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 太祖与繇书曰:太祖给钟繇写信说: "得所送马,“得到送来的马匹, 甚应其急。很是应部队的急需。 关右平定,关右地区平定, 朝廷无西顾之忧,朝廷没有西顾之忧, 足下之勋也。都是足下的功勋。 昔萧何镇守关中,当年萧何镇守关中, 足食成军,粮供充足,以至大军获胜, 亦適当尔。也不过与你功劳相当。” "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此后匈奴单于在平阳郡作乱, 繇帅诸军围之,钟繇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 未拔;未能攻下; 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而袁尚所安置的河东太守郭援到了河东, 众甚盛。人数很多。 诸将议欲释之去,众将领议论想要放弃离去, 繇曰:钟繇说: "袁氏方强,“袁氏正在强盛的时候, 援之来,郭援现在到来, 关中阴与之通,关中众将暗中与他勾结, 所以未悉叛者,所以还没有全部反叛的原因, 顾吾威名故耳。不过是顾忌我的威势名声罢了。 若弃而去,示之以弱,假如放弃离去向他们示弱, 所在之民,这里所有的居民, 谁非寇雠?谁不是我们的仇敌? 纵吾欲归,即使我想回去, 其得至乎!难道能够做到吗? 此为未战先自败也。这是尚未开战先自行败退啊! 且援刚愎好胜,并且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 必易吾军,必定轻视我军, 若渡汾为营,如果他们渡汾河扎营, 及其未济击之,我们趁他们没到对岸时打击他们, 可大克也。可以大获全胜。” "张既说马腾会击援,张既劝说马腾来会合攻击郭援, 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马腾派他的儿子马超率领精锐部队迎面攻来。 援至,郭援到了以后, 果轻渡汾,果然轻易地下渡汾河, 众止之,众人劝止, 不从。不听。 济水未半,还未渡到河中央, 击,钟繇发兵攻击, 大破之,打得对方大败, 斩援,斩杀了郭援, 降单于。降服了单于。 语在既传。详见《张既传》。

其后河东卫固作乱,此后河东卫固叛乱, 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并为寇,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人一同作乱, 繇又率诸将讨破之。钟繇又率领众将领打败了他们。 自天子西迁,自从天子向西迁徙, 洛阳人民单尽,洛阳百姓人口减少将尽, 繇徙关中民,钟繇将关中民众迁徙过来, 又招纳亡叛以充之,又招纳逃亡叛离的人口来充实, 数年间民户稍实。几年之内百姓户口逐渐充实。 太祖征关中,太祖征讨关中时, 得以为资,得以用来保障供给, 表繇为前军师。

因此上表任钟繇为前军师。 魏国初建,魏国建国之初, 为大理,钟繇任大理, 迁相国。升迁为相国。 文帝在东宫,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 赐繇五熟釜,赏赐给钟繇“五熟釜”, 为之铭曰:在釜上铭刻文字说: "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 厥相惟锺,可作相国的人惟有钟繇, 实幹心膂。实在像心脏脊骨一样重要, 靖恭夙夜,整夜毕恭毕敬, 匪遑安处。不知怎样安处, 百寮师师,您是百官的师长, 楷兹度矩。记在这里以为众人的楷模。” "数年,几年后, 坐西曹掾魏讽谋反,钟繇因西曹掾魏讽谋反事株连, 策罢就第。被罢免官职。

文帝即王位,文帝即王位后, 复为大理。钟繇又任大理。 及践阼,到了文帝即帝位, 改为廷尉,改任廷尉, 进封崇高乡侯。晋升爵位被封为崇高乡侯。 迁太尉,又升迁为太尉, 转封平阳乡侯。转封为平阳乡侯。 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 并先世名臣。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 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文帝退朝后对身边人说: "此三公者,“这些三公, 乃一代之伟人也,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后世殆难继矣!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 "明帝即位,明帝即位, 进封定陵侯,给钟繇晋升爵位为定陵侯, 增邑五百,增加封邑五百户, 并前千八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 迁太傅。升迁为太傅。 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时华歆亦以高年疾病,钟繇有腿病, 朝见皆使载舆车,虎贲舁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下拜起身不方便。 遂以为故事。

初,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这以后三公有病, 太祖下令,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当初,太祖下令, 使平议死刑可宫割者。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割势的设想。 繇以为"古之肉刑,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 更历圣人,经历了圣人的设置, 宜复施行,应该再次施行, 以代死刑。以代替死刑”。 "议者以为非悦民之道,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方法, 遂寝。于是作罢。 及文帝临飨群臣,到了文帝主持朝政时, 诏谓"大理欲复肉刑,下诏说:“大理想恢复肉刑, 此诚圣王之法。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 公卿当善共议。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 "议未定,商讨未定, 会有军事,恰逢有军事行动, 复寝。又停止了讨论。 太和中,太和年间, 繇上疏曰:钟繇上疏说: "大魏受命,“大魏承受天命, 继踪虞、夏。继承虞、夏的踪迹。 孝文革法,孝文帝改革刑法, 不合古道。不合于古道。 先帝圣德,先帝圣德, 固天所纵,本来就是天之骄子, 坟典之业,三坟五典的事业, 一以贯之。是一脉相承的。 是以继世,因此文帝继承前世, 仍发明诏,接着颁发明智的诏令, 思复古刑,想恢复古刑, 为一代法。作为一代的法典。 连有军事,因为接连有军事行动, 遂未施行。终于没有施行。 陛下远追二祖遗意,陛下追随两位父祖的遗志, 惜斩趾可以禁恶,痛惜于斩趾的刑罚可以禁除罪恶, 恨入死之无辜,遗憾于被判死刑的人的无辜, 使明习律令,让臣下好好地学习律例法令, 与群臣共议。与众大臣共同商议。 出本当右趾而入大辟者,建议本当斩去右趾而改划入大辟的, 复行此刑。恢复执行斩趾的刑罚。 书云:《尚书·吕刑》说: '皇帝清问下民,‘皇帝清楚地询问下民, 鳏寡有辞于苗。鳏夫寡妇对有苗有无怨恨之辞。 '此言尧当除蚩尤、有苗之刑,’这是说尧将要废除蚩尤、有苗的虐刑, 先审问於下民之有辞者也。先详细询问百姓中那些有怨恨之辞的人。

若今蔽狱之时,如果现在审断官司时, 讯问三槐、九棘、群吏、万民,传讯三槐、九棘、众吏役、百姓, 使如孝景之令,就让他们按照汉景帝的法令规定的那样, 其当弃巿,对那些应当执行弃市死刑的犯人, 欲斩右趾者许之。自己想要改行斩右趾的肉刑,就允许他们, 其黥、劓、左趾、宫刑者,对那些应当执行黥、劓、斩左趾、宫等肉刑的人, 自如孝文,仍然依照汉文帝的办法, 易以髡、笞。改为髡、笞等刑罚。 能有奸者,能有男女奸情的人, 率年二十至四五十,大多数年纪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 虽斩其足,即使斩了他们的脚, 犹任生育。还是能够生育。 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计所全,岁三千人。现今全国人口少于汉文帝的时代, 张苍除肉刑,所杀岁以万计。臣欲复肉刑,臣下计算所能全活的人, 岁生三千人。子贡问能济民可谓仁乎?子曰:每年约有三千人。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张苍废去肉刑, '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而杀的人每年数以万计。 斯仁至矣。'若诚行之,斯民永济。臣下想要恢复肉刑, "书奏,诏曰:"太傅学优才高,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下来。 留心政事,又於刑理深远。此大事,当年子贡问能给百姓以好处可以称为仁吗? 公卿群僚善共平议。"司徒王朗议,孔子说: 以为"繇欲轻减大辟之条,以增益刖刑之数,此即起偃为竖,‘哪里仅仅是仁, 化尸为人矣。然臣之愚,犹有未合微异之意。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夫五刑之属,著在科律,自有减死一等之法,就是尧、舜做起来也有所不足呢! 不死即为减。施行已久,不待远假斧凿于彼肉刑,’又说: 然后有罪次也。前世仁者,‘仁难道离我们远吗? 不忍肉刑之惨酷,是以废而不用。不用已来,我想要它, 历年数百。今复行之,它就来了。 恐所减之文未彰于万民之目,而肉刑之问已宣于寇雠之耳,非所以来远人也。’如果真心地实行这些, 今可按繇所欲轻之死罪,使减死之髡、刖。嫌其轻者,百姓将能永久地得到好处。” 可倍其居作之岁数。内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无以刖易釱骇耳之声。奏上以后, "议者百馀人,与朗同者多。帝以吴、蜀未平,明帝诏书说: 且寝。

太和四年,“太傅学问优秀, 繇薨。帝素服临吊,谥曰成侯。才华高超, 子毓嗣。初,文帝分毓户邑,留心政事, 封繇弟演及子劭、孙豫列侯。

毓字稚叔。又深通刑法理论。 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这件大事, 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众公卿大臣要好好地共同进行公正的讨论。” 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司徒王朗的评议认为: 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钟繇要减轻大辟的律条, 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增加肉刑的数量, 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於关中之费,这就好像是把躺下的人竖立起来, 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把尸体转化为活人了。 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但是臣下愚蠢, 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偪狭,仍然有与这个建议不完全符合的稍稍有异的意见。 於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五刑之类, 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都明确记载在法律条文之中, 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法律条文本来就有减死一等的规定, 使民肆力於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不执行死刑, 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就是减刑了。 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这个规定施行已经很久了, "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不用等待远借斧凿来施行肉刑, 有征无战。然后才有比死罪次一等的处理办法。 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前世仁爱的人, 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於井陉也。见可而进,不忍心于肉刑的惨虐残酷, 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因此废弃了它, "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不再使用。 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从不用肉刑以来, 听君父已没,臣子得为理谤,及士为侯,已经历了几百年。 其妻不复配嫁,毓所创也。

正元中,毌兵俭、文钦反,毓持节至扬、豫州班行赦令,告谕士民,还为尚书。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惠侯。子骏嗣。毓弟会,自有传。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语在武纪。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徵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遂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徵用。患於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三百户,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顾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絜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於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子表嗣。初,文帝分歆户邑,封歆弟缉列侯。表,咸熙中为尚书。

王郎字景兴,东海郯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太祖表徵之,太祖上表皇上征召他, 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王朗从曲阿展转江海, 积年乃至。过了数年才到了中原。 拜谏议大夫,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参司空军事。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参司空军事。 迁少府、奉常、大理。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锺繇明察当法,俱以治狱见称。

文帝即王位,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当初, 上疏劝育民省刑曰:"兵起已来三十馀年,四海荡覆,建安末年的时候, 万国殄瘁。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孙权才派遣使者称诸侯王, 遂令华夏复有纲纪。鸠集兆民,于兹魏土,与刘备交兵。 使封鄙之内,鸡鸣狗吠,达於四境,汉献帝下诏询问: 蒸庶欣欣,喜遇升平。今远方之寇未宾,“是否应当发兵与吴一起攻取蜀国?” 兵戎之役未息,诚令复除足以怀远人,良宰足以宣德泽,王朗发表意见认为: 阡陌咸修,四民殷炽,必复过於曩时而富於平日矣。“天子的军队, 易称敕法,书著祥刑,一人有庆,比华山、岱山还重要, 兆民赖之,慎法狱之谓也。昔曹相国以狱市为寄,确实应该稳踞着, 路温舒疾治狱之吏。夫治狱者得其情,则无冤死之囚;闪烁天子威望的光芒, 丁壮者得尽地力,则无饥馑之民;穷老者得仰食仓廪,像山一样岿然不动。 则无喂饿之殍;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 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 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智慧相等力量相当, 二毛不戎,则老者无顿伏之患。医药以疗其疾,战争不能很快结束, 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 赈贷以赡其乏。十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 二十年之后,胜兵者必满野矣。"面对着敌人的要害,

及文帝践阼,改为司空,考察时机而后行动, 进封乐平乡侯。时帝颇出游猎,或昏夜还宫。选择地方而后进行, 朗上疏曰:"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 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而后践墀,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 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 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况且现在雨水正盛, 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不是行军动众之时。” 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皇上采纳了他的计谋。 "帝报曰:"览表,虽魏绛称虞箴以讽晋悼,黄初中, 相如陈猛兽以戒汉武,未足以喻。方今二寇未殄,鹈鹕翔集在灵芝池, 将帅远征,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至於夜还之戒,魏文帝下诏公卿大臣推举品行独特的君子。 已诏有司施行。"

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 初,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并且称自己有病, 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 "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皇上却替杨彪另外安置了吏卒, 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位次于三公之后。 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下诏说: 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我向你求贤而没有得到, 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权之师未动,你却一下子称自己有病。 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不只是不能得到贤才, "帝纳其计。黄初中,鹈鹕集灵芝池,更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 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增加了国家倾覆的危险。 让位於彪。帝乃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恐怕你处在这个位置说这样的话不对, 诏曰:"朕求贤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要被德才出众的人厌弃吧! 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希望你不要再有推辞。” 无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见违於君子乎!君其勿有后辞。王朗于是重新出来做官。 "朗乃起。

孙权欲遣子登入侍,不至。是时车驾徙许昌,大兴屯田,欲举军东征。朗上疏曰:"昔南越守善,婴齐入侍,遂为冢嗣,还君其国。康居骄黠,情不副辞,都护奏议以为宜遣侍子,以黜无礼。且吴濞之祸,萌於子入,隗嚣之叛,亦不顾子。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今六军戒严,臣恐舆人未畅圣旨,当谓国家愠於登之逋留,是以为之兴师。设师行而登乃至,则为所动者至大,所致者至细,犹未足以为庆。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臣愚以为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外曜烈威,内广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渊,势不可动,计不可测。"是时,帝以成军遂行,权子不至,车驾临江而还。

明帝即位,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见百姓或有不足。是时方营修宫室,朗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恩诏屡布,百姓万民莫不欣欣。臣顷奉使北行,往反道路,闻众徭役,其可得蠲除省减者甚多。愿陛下重留日昃之听,以计制寇。昔大禹将欲拯天下之大患,故乃先卑其宫室,俭其衣食,用能尽有九州,弼成五服。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俭於弋纟弟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孝武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明恤远者略近,事外者简内。自汉之初及其中兴,皆於金革略寝之后,然后凤阙猥闶,德阳并起。今当建始之前足用列朝会,崇华之后足用序内官,华林、天渊足用展游宴,若且先成阊阖之象魏,使足用列远人之朝贡者,脩城池,使足用绝逾越,成国险,其馀一切,且须丰年。一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则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而寇戎不宾,缉熙不足,未之有也。"转为司徒。

时屡失皇子,而后宫就馆者少,朗上疏曰:"昔周文十五而有武王,遂享十子之祚,以广诸姬之胤。武王既老而生成王,成王是以鲜於兄弟。此二王者,各树圣德,无以相过,比其子孙之祚,则不相如。盖生育有早晚,所产有众寡也。陛下既德祚兼彼二圣,春秋高於姬文育武之时矣,而子发未举於椒兰之奥房,藩王未繁於掖庭之众室。以成王为喻,虽未为晚,取譬伯邑,则不为夙。周礼六宫内官百二十人,而诸经常说,咸以十二为限,至於秦汉之末,或以千百为数矣。然虽弥猥,而就时於吉馆者或甚鲜,明'百斯男'之本,诚在於一意,不但在於务广也。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轩辕之五五,而未及周文之二五,用为伊邑。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若常令少小之缊袍,不至於甚厚,则必咸保金石之性,而比寿於南山矣。"帝报曰:"夫忠至者辞笃,爱重者言深。君既劳思虑,又手笔将顺,三复德音,欣然无量。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钦纳至言,思闻良规。"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於世。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子肃嗣。初,文帝分朗户邑,封一子列侯,朗乞封兄子详。

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孙策因为华歆是年长的人, 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所以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 太和三年,拜散骑常侍。四年,后来孙策死了。 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太祖正在官渡,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上表给天子, 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征召华歆。 又况於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孙权不想让他走, 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华歆对孙权说: 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将军您奉帝王之命, 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才与曹公交好, 乃兵家之所惮也。言之前代,则武王伐纣,料想情义尚未巩固, 出关而复还;论之近事,则武、文征权,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 临江而不济。岂不是有益吗? 岂非所谓顺天知时,通於权变者哉!兆民知圣上以水雨艰剧之故,现在空留下我, 休而息之,后日有衅,乘而用之,将军您养了个没用之人, 则所谓悦以犯难,民忘其死者矣。"於是遂罢。这不是好主意。” 又上疏:孙权高兴了, "宜遵旧礼,这才送走了华歆, 为大臣发哀,荐果宗庙。"事皆施行。宾客旧友为华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又上疏陈政本曰:"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赠送金子数百。 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华歆都没有拒绝, 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秘密地题写好标记, 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官寡而禄厚,到了临走时, 则公家之费鲜,进仕之志劝。各展才力,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 莫相倚仗。对众宾客说: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 能之与否,简在帝心。是以唐、虞之设官分职,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 申命公卿,各以其事,然后惟龙为纳言,念我单车远行, 犹今尚书也,以出内帝命而已。夏、殷不可得而详。将因怀藏美玉而得罪, 甘誓曰'六事之人',明六卿亦典事者也。周官则备矣,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 五日视朝,公卿大夫并进,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 而司士辨其位焉。其记曰:'坐而论道,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华歆到了太祖那里, '及汉之初,依拟前代,拜官议郎, 公卿皆亲以事升朝。故高祖躬追反走之周昌,武帝遥可奉奏之汲黯,参司空军事, 宣帝使公卿五日一朝,成帝始置尚书五人。自是陵迟,任尚书, 朝礼遂阙。可复五日视朝之仪,转侍中, 使公卿尚书各以事进。代替荀彧为尚书令。 废礼复兴,光宣圣绪,太祖出征孙权, 诚所谓名美而实厚者也。"上表任华歆为军师。

华歆传青龙中,山阳公薨,魏国建立后, 汉主也。肃上疏曰:为御史大夫。 "昔唐禅虞,虞禅夏,皆终三年之丧,文帝即位时, 然后践天子之尊。任相国。 是以帝号无亏,等到文帝即帝位, 君礼犹存。改任司徒。 今山阳公承顺天命,华歆素日以清贫自守, 允答民望,封赐用来救济, 进禅大魏,送给亲戚故旧, 退处宾位。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 公之奉魏,不敢不尽节。魏之待公,公卿曾被赏赐给犯法收官的人口, 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 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同之於王者,三府建议: 是故远近归仁,“举荐孝廉, 以为盛美。且汉总帝皇之号,号曰皇帝。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 有别称帝,无别称皇,则皇是其差轻者也。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 故当高祖之时,土无二王,其父见在而使称皇,华歆认为: 明非二王之嫌也。况今以赠终,可使称皇以配其谥。“天下动乱以来, "明帝不从,使称皇,乃追谥曰汉孝献皇帝。六经毁坏衰败,

后肃以常侍领秘书监,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 兼崇文观祭酒。景初间,宫室盛兴,以发扬王道。 民失农业,期信不敦,制定法令, 刑杀仓卒。肃上疏曰: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 "大魏承百王之极,生民无几,干戈未戢,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 诚宜息民而惠之以安静遐迩之时也。夫务畜积而息疲民,在於省徭役而勤稼穑。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 今宫室未就,功业未讫,运漕调发,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 转相供奉。是以丁夫疲於力作,农者离其南亩,可以特别征召使用。 种谷者寡,食谷者众,旧谷既没,担忧的是没有人才, 新谷莫继。斯则有国之大患,而非备豫之长策也。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 今见作者三四万人,九龙可以安圣体,其内足以列六宫,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显阳之殿,又向将毕,惟泰极已前,

功夫尚大,方向盛寒,疾疢或作。黄初年间(220~226), 诚愿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下诏命公卿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 深愍役夫之疲劳,厚矜兆民之不赡,取常食廪之士,华歆举荐了管宁, 非急要者之用,选其丁壮,择留万人,文帝用安车征召了他。 使一期而更之,咸知息代有日,则莫不悦以即事,明帝即位, 劳而不怨矣。计一岁有三百六十万夫,亦不为少。晋封华歆为博平侯, 当一岁成者,增加封邑五百户, 听且三年。分遣其馀,使皆即农,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 无穷之计也。转封为太尉。 仓有溢粟,民有馀力:以此兴功,华歆自称有病请求退职, 何功不立?以此行化,何化不成?把官位让给管宁, 夫信之於民,国家大宝也。仲尼曰:明帝没有允许。 '自古皆有死,民非信不立。'夫区区之晋国,临近朝廷大型宴会时, 微微之重耳,欲用其民,先示以信,明帝派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宣布圣旨称: 是故原虽将降,顾信而归,用能一战而霸,“朕新近治理各种日常事务, 于今见称。前车驾当幸洛阳,发民为营,日理万机, 有司命以营成而罢。既成,又利其功力,恐怕见闻判断不明智。 不以时遣。有司徒营其目前之利,不顾经国之体。依赖有德行的大臣, 臣愚以为自今以后,傥复使民,宜明其令,掌握纠正我的行为, 使必如期。若有事以次,宁复更发,而您几次称病辞让职位。 无或失信。凡陛下临时之所行刑,皆有罪之吏,选择考量主君, 宜死之人也。然众庶不知,谓为仓卒。不在朝廷占居位置, 故愿陛下下之於吏而暴其罪。钧其死也,无使汙于宫掖而为远近所疑。抛弃荣名利禄, 且人命至重,难生易杀,气绝而不续者也,不去追求官位, 是以圣贤重之。孟轲称杀一无辜以取天下,古人已经有过这种做法, 仁者不为也。对于周公、伊尹那样的人来说就不能这样了。 汉时有犯跸惊乘舆马者,洁身自好, 廷尉张释之奏使罚金,文帝怪其轻,而释之曰:甚至以身殉节, '方其时,平常人可以那样做, 上使诛之则已。今下廷尉。廷尉,却不希望您那样。 天下之平也,一倾之,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您还是勉力来参加大会吧, 民安所措其手足?'臣以为大失其义,非忠臣所宜陈也。就算是给我一个人好处。 廷尉者,我将在餐桌前站立, 天子之吏也,犹不可以失平,而天子之身,也让百官都像我一样, 反可以惑谬乎?斯重於为己,而轻於为君,以等待您的到来, 不忠之甚也。我然后才入座。” 周公曰:明帝又命令缪袭: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等到华歆答应出任了, 士称之。你再回来。” '言犹不戏,而况行之乎?故释之之言不可不察,华歆不得已, 周公之戒不可不法也。"又陈"诸鸟兽无用之物,而有刍谷人徒之费,终于出任。 皆可蠲除。"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太和年间(227~233), '帝者,明帝派遣曹真从子午道讨伐蜀国, 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明帝车驾向东到了许昌。 "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华歆上疏说: 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自从军事动乱以来, 过於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已超过了两纪二十四年。 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於天下。大魏承受天命, 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陛下凭借圣德主持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隆盛事业, 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应该弘扬一个时代的政绩, "对曰:"司马迁记事,继承三王的遗迹。 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虽然还有吴、蜀两个贼国凭借险阻苟延残喘, 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如果圣王教化日益发展, 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於是大怒,僻远地方的人民感怀德政, 削而投之。於今此两纪有录无书。也将背负幼儿前来投奔。 后遭李陵事,兵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用, 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迁也。所以平时要刀枪入库, "停止用兵,

有了合适时机才可以行动。 王朗与王肃传正始元年,臣下诚恳希望陛下先留心于治理国家的方法, 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徵还,拜议郎。把出兵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 顷之,为侍中,况且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 迁太常。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通过险阻, 任用何晏、邓飏等。肃与太尉蒋济、司农桓范论及时政,深入敌国, 肃正色曰:难有独立克服的功效。 "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听说今年征发兵役, 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颇有损于农桑业。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坐宗庙事免。后为光禄勋。治国的人以民为基础, 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 肃曰:"鱼生於渊而亢於屋,假如中原地区没有饥饿寒冷的忧虑, 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百姓没有离开故土的心思, 徙为河南尹。嘉平六年,持节兼太常,那样就是全国最大的幸运, 奉法驾,两个贼国的灾祸, 迎高贵乡公于元城。可以坐等它的到来。 是岁,臣身在宰相之位, 白气经天,年老疾病一天天加深, 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将不能再效犬马之劳了, 东南其有乱乎?君若脩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恐怕不能再向君王奉献我的愿望了, 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不敢不竭尽臣子的情怀, 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希望陛下裁决考察!” 景王谓肃曰:明帝答说: "霍光感夏侯胜之言,始重儒学之士,“您深入考虑了国家大计, 良有以也。我很是称赞。 安国宁主,贼国凭借依恃山川险要, 其术焉在?武帝、文帝二祖辛劳在先, "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尚且不能攻克平定, 降于禁於汉滨,我岂敢自夸, 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说一定能消灭他们呢? 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众将领认为如果一次也不试探谋取, 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他们不会自动灭亡, 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因此出兵观察以寻找他们的破绽。 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增邑三百,如果天时还没到来, 并前二千二百户。甘露元年薨,门生縗绖者以百数。周武王军队返回, 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已有前代事例作为借鉴, 子惲嗣。惲薨,无子,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 国绝。景元四年,封肃子恂为兰陵侯。当时正有秋季大雨, 咸熙中,开建五等,以肃著勋前朝,明帝诏令曹真带领军队返回。 改封恂为氶子。

初,肃善贾、马之学,太和五年(231), 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华歆逝世, 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於学官。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谥号是敬侯。 凡百馀篇。时乐安孙叔然,受学郑玄之门,由他的儿子华表继承。 人称东州大儒。徵为秘书监,不就。当初, 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叔然駮而释之,文帝曾分华歆封邑, 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又注书十馀篇。封华歆的弟弟华缉为列侯。 自魏初徵士敦煌周生烈,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华表在咸熙年间(264~265)任尚书。 颇传於世。

评曰:锺繇开达理幹,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王肃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 返回《三国志》←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

麦芒是什么啊?为什么会归在华为活动里面?
盖字的成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