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運動
主條目:香港歷史
英屬香港
編輯
香港全境自1841年起分三階段起由大英帝國全面統治。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上環水坑口並升起英國國旗,英國正式佔領香港,香港開埠。1842年8月,大清帝國於鴉片戰爭中戰敗,簽訂了《南京條約》,香港島自此正式割讓予英國。1860年,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因為《北京條約》,再割讓給英國;1897年,深圳河以南的新界土地,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予英國99年,即由1898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三條條約現由中華民國外交部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共同持有。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未能收回香港,英國重新統治香港,即「香港重光」。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同年,港英政府封鎖港深邊界,香港與大陸人民自由往來歷史結束。
香港人口當中,包括了一些土生土長的南方華人、水上人、歐亞混血兒、印度裔移民(英語:Indians in Hong Kong)及大量於二戰前後因為逃避國共內戰和共產黨統治的逃港華人[32]。戰後難民在香港落地生根,由於都是華裔,他們多數都視自己為唐人、華人、中國人[33]。但是此處所指的中國人是指廣義的華人身份,或中華民國國民,而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故出現了希望香港成為一個自治領或獨立國家的思想,既不想繼續由英國直接統治,亦不想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希望香港成為一個實體國家。
1946年12月16日,聯合國決議香港及新加坡等所有殖民地屬於「非自治領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可以脫離宗主國成為獨立國家。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讓殖民地自決獨立的1514號決議[34]。1964年9月下旬,多國左派組織在蘇聯莫斯科召開了世界青年論壇(俄語: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_союз_студентов)。其中蘇聯青年組織領導人9月20日開始進分組討論以來,要求給予香港澳門獨立。其後,錫蘭青年代表在小組會上亦提出要求消滅在亞洲的殖民地的決議草案,當中把香港、澳門和帝汶、巴布亞、阿曼、亞丁和南阿拉伯並列,要求按照聯合國宣言,給予它們獨立。對此,中國代表表達強烈不滿,認為香港和澳門是中國領土,由英國、葡萄牙佔領。決議要求港澳獨立,實際上是要港澳脫離中國。最後,會議表決通過了錫蘭代表提出的草案。中國代表團之後聲明,認為論壇被蘇聯作為「反華」工具,而沒有團結第三世界反帝[35][36][37]。
1972年3月8日,剛取代中華民國、接替「中國」在聯合國席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堅稱擁有香港、澳門主權,聲明香港「不屬於通常的殖民地範疇的問題」,以議案夾帶方式要求「不應列入殖民宣言中適用的殖民地區名單之內」。同年11月2日的會議上2908號「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的執行」決議最終獲得通過,有99票支持殖民地自決,英國、法國、葡萄牙、南非及美國5票反對,以及23票棄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壓下,附帶通過將香港、澳門剔出「適用於1514號決議的領土名單」(be excluded from the list of Territories to which the Declaration is applicable),確認宣言中的自決獨立權並不適用於香港(唯基於聯合國無權主動干涉會員國的領土歸屬問題,決議實際上未有觸及對香港主權或是否具殖民地地位的詮釋)[38]。香港自此失去自決權利。12月14日英國更致函聯合國秘書長抗議[39]。
楊慕琦計劃
編輯
主條目:楊慕琦計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絕大部分殖民地都實行政治改革,逐步建立由當地公民普選產生的自治領以達致獨立。如此,香港總督楊慕琦奉英國政府之命於1946年推行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建立自治制度。楊慕琦計劃研究如何實踐香港人有更多責任去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利,卻有說法認為遭到中國威脅阻撓,害怕自治的出現會使香港走向獨立,視香港任何形式的自治是邁向香港獨立的徵兆,以至促進香港與中國分裂的行為(然而這種說法有異議,見#政制改革停滯)。[6][7][40][41][42]
接任楊慕琦的第22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認為楊慕琦改革並非必要,認為香港不能實行他在牙買加、尼日利亞和斐濟擔任總督時發展之該種制度,並且寫道:「香港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因為香港永遠不可能獨立,它若非繼續是英國殖民地,就被中國收回,成為廣東省之一部分。」香港歷史學家高馬可(John M. Carroll)認為,葛量洪須要為扼殺楊慕琦改革負上很大責任[43]。1967年中共發動六七暴動,並及其他間諜與顛覆活動出現,使社會局勢相當不穩定,最終在此局勢下,楊慕琦計劃宣告失敗。
香港民主自治黨
編輯
主條目:香港民主自治黨和聯合國香港協會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
香港民主自治黨宗旨
香港企業家與社會運動人士馬文輝於楊慕琦的「港人自治」方案時已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並於1953年主導成立聯合國香港協會,推廣《聯合國》所標舉的人權、平等、自決、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原則,如:1945年《聯合國憲章》第1條所載明之「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與第十一章「關於非自治領土之宣言」、1960年聯合國大會1514號決議關於《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之宣言》、1966年《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並響應促使香港在列之「非自治領土」(Non-Self-Governing Territories)獨立的呼籲。馬文輝認為港人應該生於斯、長於斯,而且死於斯,要建立一個屬於港人的自治政體,被視為是香港政治史上具本土意識與身份認同的論述。
1963年,馬文輝再與多名華洋知名人士建立了香港歷史第一個以政黨命名的「香港民主自治黨」(Hong Kong Democratic Self-Government Party),以反殖、反共立場為基調,以「促進香港自治政府之實現;使香港能增進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民主化,俾保證全民獲得社會的正義;提高香港在英聯邦內成為一自治城邦」為宗旨,其綱領包括國防外交權歸英國,並由英國駐軍防衛香港,確立香港人民民有、民治、民享其他各項權限,香港內政事務由在香港民選立法議會大選中獲得多數勝利的政黨組成內閣制政府決定,建立西敏制議會民主。民主自治黨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明指英國殖民主義及中國共產主義皆為不平等的暴力制度,民主自治可以對抗中國赤化香港、維持國際現狀地位,惟有一個民主自治城邦才能改善貧富懸殊與不公,走出香港本位政治立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自決獨立為香港帶來極大鼓舞,並成為自決派、獨派之參照範例。馬文輝因其關於香港自治和香港獨立運動之民主倡議與行動而被現今部分香港本土派人士稱為「香港獨立之父」、「港獨之父」或「香港本土派始祖」。在為爭取真普選而爆發雨傘革命的2014年,馬文輝所提出的本土民主自治乃至港獨訴求,本土派人士認為,真自由民主、真自治、與香港獨立其實是「三位一體」。[5][6][7][8][9][10][44][45]
政制改革停滯
編輯
1968年,前香港總督戴麟趾於途經吉隆坡時說香港經常受到中國共產黨勢力的威脅,因此需要等候一段頗長的時間,中英始能談及獨立問題。[46]據報導,英國早在1956年期間即知道中方不歡迎單方面改變政治體制,尤其是按當時政治習慣設立的自治領(即一種於英聯邦內的特殊政體,該政體可以選擇完全獨立)。直到1978年後中英情況改善,同時放棄了最重要的自治領地位才得以設計民主的雛形,不過此後中共仍舊口頭上表達不滿。[47]
然而歷史學家曾銳生說英國官員在為香港不推行民主持理由時,經常就會以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民主改革為託詞。從1962年起一直居住在香港的英國學者顧汝德(Leo F. Goodstadt)說:「由外籍人組成的殖民地政府,與以華人為主的商界精英串通一氣,致力保存遺留自上世紀的殖民地政治體制,連最溫和的改革都要扼殺。」[48]
中英聯合聲明
編輯
1984年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當時由保守黨執政的英國政府和中國正談判後同意將整個香港一併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然而,整個過程香港人完全不能夠參與,而香港亦未有大規模民意和抗議活動,要求公投自決或反對中英聯合聲明。
六四天安門事件
編輯
參見:六四事件
1989年6月4日發生的六四事件,動搖了相當多香港人對香港主權移交後的信心,很多香港人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政權更趨向反感和極不信任。
當時香港雖然是英國屬地,但大批香港市民捐款給學生,舉辦民主歌聲獻中華,參與全球大遊行。當時香港民間發起了一次逾百萬香港市民參與的支持北京學生運動的六四遊行,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型的政治活動。當鎮壓消息傳回香港時,市面瀰漫一片陰霾。一些電影院、酒廊、影視租賃店和娛樂場所因為香港市民不消費而被迫結業。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10年後,在香港留下的美好憧憬,消失殆盡,恐共情緒蔓延全港。2009年當香港亞洲電視首次播放中國中央電視台節目春節聯歡晚會時,惹來香港市民強烈批評,其原因是於六四事件時才首次廣泛觀看到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內容,特別是新聞聯播依然勾起香港市民對六四事件的聯想。
原本一直傾向北京的一批政界人士,部分在六四後與其決裂,如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六四埋下不少香港人對北京當局的不信任,亦改變了大專團體學聯的政治取態,由親中共轉變成反中共,要求平反六四,並且主導香港的學界運動方向。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今民主黨前身)由此誕生,亦使民主派因反中共而取代親英反共派,成為香港的主流勢力。
為應對六四事件之後的港澳社會信心問題,港澳富商、「賭王」何鴻燊在1989年7月記者會上發表其聯合國託管港澳的建議,翌日由親中派的《澳門日報》刊載全文,題為〈美夢成真?〉的文章,建議於香港與澳門主權回歸中國後,由中國政府將兩地出租予聯合國100年,作為新的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並由聯合國託管。何認爲其這項提議,「符合中英、中葡聯合聲明」、「體現中國收回兩地之主權」、「提高中國在國際上之聲譽」、「冷卻及抑制移民潮的發展」、「亞洲人口最多,在亞洲設聯合國總部合理」。他認為此舉可兼顧中國收回主權與維持港澳原有制度,達致「一舉數得」,並有助於恢復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將港澳打造為「亞洲的瑞士」。據何自述,此構思曾於中英談判之前的六十年代就提出,當時香港新華社社長梁威林邀請一眾香港富豪,如李嘉誠、鄭裕彤、霍英東、馮景禧、胡漢輝等人,討論香港澳門的前途問題,他向眾人提出此一建議以解決前途信心問題,席上眾人鼓掌支持,梁威林則「莞爾一笑」。有評論指,何鴻燊等商界人物在六四後提出這些具強烈商業意識的方案解決信心問題,方法與政治為本的民主派大相逕庭,反映後過渡期政治商業化趨勢,認爲這具有商業色彩的政治法門,直覺上是企圖「迴避政治矛盾同時保障區隔現狀」[49][50][51]。
六四事件亦引發大規模的香港移民潮。1989年之後的五年間,共有約30萬人移民外地[52],一些類似佛得角的小國也在雜誌上刊登廣告,宣傳該國護照可以提供申請。不少香港市民移居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美國以及日本、韓國、臺灣等地,例如,自六四事件後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中華民國內政部所許可居留或定居的港澳移民人士逾2萬5千人[53]。
特別行政區建立初期
編輯
董建華由1997年至2005年出任第一位香港行政長官期間有施政連番失誤,推行不少具有極大爭議之政策,例如八萬五建屋計劃、母語教學計劃、廢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恢復區議會委任制,推行問責制及《二十三條立法》使香港人感到不滿。除了有人認為董建華本身的能力有問題,大部分人認為他是受制於中央政府,未能夠自由發揮,才會令政事失誤[54][55]。
駐港軍隊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設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以突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統一主權的主張。[56][註 1]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
編輯
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分裂國家勢力與外國勢力聯繫,並禁止港獨勢力分裂中華人民共和國。[註 2]但基於二十三條中列明二十三條是港府自行立法,香港一直沒有主動實施,直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2002年至2003年間,香港政府提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方案。據當時提出的草案,警察將被賦予權力,包括無須向法庭申請搜查令,即可以強行進入「被懷疑恐怖份子」的住宅內進行搜查。此舉引來香港社會極大反響,不少市民極度擔心日後香港人一向擁有的自由與人權被收窄限縮,最終導致大規模示威,2003年七一遊行爆發,逾50萬人上街反對立法,最終在自由黨及工商界立法會議員改變立場反對立法後,香港政府擱置草案,多名香港政府高級官員辭職,包括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之後舉行的區議會選舉,在七一遊行效應下,支持立法的民建聯大敗,喪失大量議席。
人大釋法
編輯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人大對《香港基本法》多次進行人大釋法事件被認為削弱了香港的法治。而2016年11月人大再次對香港特別行政區作出釋法,而這次釋法造成香港部分人民不滿且進行示威。[57][58][59][60][61]
文化差異
編輯
香港受英國統治150年,受英國文化、粵文化、南洋文化等互相影響,孕育出獨特的香港文化,和中國文化不同。而香港自開埠之始已成為自由港,多年來發展成為推行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的國際城市。香港主權移交後即使有《基本法》作為法理依據,並且訂明資本主義制度將會保持50年不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施,以及維持香港高度自治等。但在「人大釋法」、限制港人投票權、剝奪部分港人被選舉權等事件影響下,一些香港人認為中國並未落實執行基本法,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香港不會有民主。同時,自由與法治等香港核心價值無法維持,獨派在主權移交後快速增長引起相當的討論[62]。
此外,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中國人和香港人之間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習慣各方面的差異都是部分香港人試圖與大陸劃清界線的主因。[63]不少香港留學生在海外通常都稱香港人,有自己獨立的香港同學會。
2010至2020年代
編輯
2011年七一遊行中的龍獅香港旗
2012年無國界記者公佈的新聞自由度排名,香港從2011年的第34位跌到2012年的第54位,而自由之家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報告中,香港更自2009年起由被評為「完全自由」的地區倒退至「部分自由」[64][65],不過香港的自由度仍有一定基礎,不受外來勢力施壓影響,例如揭發美國監聽的斯諾登即逃往香港避難。支持香港自治的學者陳雲認為,廣深港高鐵、宜居灣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均被質疑受北京政府指示,企圖消滅香港經濟自主及加速人口融合,並指出此種舉動是「毀滅香港城邦格局」[66]。
中港矛盾、香港「特供」制度
編輯
參見:中港矛盾和蝗蟲廣告
2011年起,中國大陸「雙非嬰兒」問題、中國大陸旅客在香港旅遊的不文明行為加劇,以及發生D&G禁止香港人攝影風波,導致香港網民透過網上集體投資,於2012年2月1日於兩份報章上刊登一個反對「雙非」的全版廣告,後來此廣告亦被中國大陸各地的地方主義者借用。在光復上水站行動中,部分示威者高舉香港殖民地旗幟。此舉令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發表反對港獨及香港殖民地旗幟的言論,令立場傾向本土的人士非常反感,引致後來更多的事件。
2012年示威者在中聯辦前舉起香港旗及龍獅旗,展示「中國人滾回中國」、「香港要獨立」、「南京條約萬歲」等標語。[67]示威遊行中更出現香港殖民地旗幟[68]。1997年迄今,最明顯的一個改變就是香港遊行路線的終點,已經從香港政府總部的中環變成在西環的中聯辦。梁振英在上任數小時後便迎來數十萬人在街上叫他下台的要求。
臺灣民主進步黨前立法委員林濁水認為,港中間存在族群矛盾,源頭源於九七,還有少數人擔心會帶來香港的二二八事件。雙方的族群矛盾可追溯至SARS事件後中國放寬赴港旅遊投資,香港人沒有從中受惠並與中國人不斷累積摩擦:中國人大手筆買入香港物業,香港樓市升溫、租金上漲,以致香港人的居住環境艱難,被形容是「紅色資本」入侵香港。此外,部分中國旅客在香港不文明行為,以及D&G禁止香港人攝影風波等等,造成雙方網絡交鋒、媒體對罵。[69]
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關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為「港澳特供制度」,即香港食水及食品都是由中國大陸向香港特別提供,與其它城鎮居民不同,香港居民享受供港澳食品的特殊監管體系待遇。[70]香港居民的食水及食品均以收費性質向中國大陸購買,屬於交易性質。香港每年以數億港元價格向中國大陸購買輸入食水和食品,例如2012年香港就耗資約3億5千萬港元向中國大陸購買820百萬立方米飲用水。[71]根據中國大陸《瞭望東方週刊》於2011年年底的報導,香港於2012年購買東江水作為居民飲用水,價格約為每立方米4.32元。[72]與此同時,東江水水源污染問題亦備受注視。在2008年,東江水部分樣本曾被檢測大腸桿菌超標[73]。但香港水務署表示東江水會於濾水廠進行消毒及過濾,經處理後水質符合安全標準,但水源污染問題一直受到公眾關心。對於港獨,前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曾指「沒有中國大陸的照顧,香港只是一座死城。」[74]此說法引起香港人的不滿,認為這是在散播不實言論[75],令港中矛盾加劇。
五區公投
編輯
中聯辦前的香港英治時期旗幟及「中國人滾回中國」標語
參見:五區總辭
2010年1月21日,社民連及公民黨提出的「五區公投,全民起義」,觸動北京的敏感神經,被港澳辦及前人大常委曾憲梓和劉夢熊等人指意圖是走向香港獨立,該公投於同年5月16日完成。公民黨黨魁余若薇解釋以「起義」做口號是想激勵香港市民以行動改變社會、廢除不公義的功能組別,希望市民有機會表達對民主的訴求。[76]不過「起義」的原含義就是武力推翻現政權。社民連及公民黨的五區公與全民起義扯上關係,被一些人質疑公投為名港獨為實[77]。
國民教育科爭議
編輯
參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英屬香港時期,香港政府並沒有針對香港人對國族的教育方案,而是主要強調香港人的公民意識,關心社會,並沒有強調國族認同問題[78]。香港主權移交後國民教育推動香港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感,促進人心「回歸」,培養青年人的愛國心。[79]國民教育被泛民主派形容為「洗腦」。[80]香港人的反國教育運動確實是長期積累的情緒,更多香港民眾不滿北京當局,進而有「香港城邦論」、「香港獨立」等言論出現。[81]國民教育是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港獨分離勢力的政治鬥爭。[82]目前特區政府在民眾壓力下宣佈擱置課程指引,並將國教科交由學校決定是否開設科目。
2012年立法會選舉
編輯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多名民主派的候選人開始以守護本土為議題之政見作為賣點,如毛孟靜和范國威等,其中范國威更曾被視為本土派議員。以「拒絕大陸化」「擋住香港赤化」為口號的公民黨在選舉中取得255,007票,取代傳統上關注中國大陸人權情況色彩較多,並在2010年和中聯辦談判政改的民主黨,成為地區直選的泛民主派第一大黨,總議席與民主黨相同[83]。
2013年獨派闖入解放軍軍營
編輯
2013年12月26日,香港人優先成員招顯聰衝入中環屬於軍事禁區的駐港解放軍軍營被捕,是首次港獨派及解放軍正面衝突的事件。[84][85]
翌年2014年1月4日,再有「香港人優先」四名成員涉嫌擅闖駐港解放軍總部被捕。[86]
2014年雨傘革命
編輯
於北京道行人隧道內塗鴉
2014年雨傘革命期間,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文章,聲稱其背後的陰謀是港獨。文章引述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指出近年本土主義興起是港獨抬頭的跡象,及指出雨傘革命領導組織之一學聯在運動中打出了「命運自主」口號。不過,據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鄧皓文在10月中在佔領區所作的民調顯示,參與運動的人士有75.1%不認同自己的訴求是港獨,只有11.9%認同港獨訴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有佔領者主張港獨只是情緒發洩,沒有人實踐或提出有策略的港獨主張。[87][88][89]
2015年香港國護照貼紙
編輯
主條目:香港國護照貼紙
2015年底受台灣國護照貼紙影響香港人也發起護照貼紙活動。香港入境處表示,任何人如果沒有合法授權而改動任何旅行證件,或管有或使用改動的旅行證件,有可能被判罰款15萬港元及監禁14年,協助及教唆者同罪[90]。
2016年立法會選舉
編輯
參見: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期間,不少本土派候選人尋求以香港獨立作為其主要政治綱領。不過於提名期開始前兩天,選舉管理委員會突然發出通知要求參選人於遞交表格時額外簽署一份聲明文件[91]。當中特別列明參選人須擁護3條《基本法》條文,包括第1條、第12條及第159(4)條,內容分別為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及《基本法》若有任何修改,均不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既定的基本方針政策相牴觸。確認書列明簽署人一旦作虛假聲明須負刑責[92]。本土派及泛民主派皆斥港府違反公平參選原則,限制參選人言論自由[93]。
多個參選人包括梁天琦、陳浩天、中出羊子、陳國強及賴綺雯,因選舉主任以涉港獨或歸英主張為由,都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但部分實際上主張港獨及民族自決的參選政黨如青年新政及熱血公民提名卻有效。
而候選人的郵寄宣傳單張內容亦被審查,郵政署以違反《基本法》為由,拒絕羅冠聰寄出原版有「自決」字眼的單張,過濾版則獲批寄出。[94][95]房署亦不准候選人派發港獨字眼郵寄單張。[96]
最終在選舉結果,本土自決派(現稱「抗爭派」)在選舉上取得6席,獲得19%的普選票,成為第三大勢力,其後自決派被視為民主派的一部分,但所代表的票數仍有逾一成。
教育局指支持香港獨立的教師須承擔後果
編輯
2016年8月14日,教育局發言人指出,任何教師鼓吹香港獨立或會取消該等人的註冊教師資格。[97][98][99][100][101]
根據教育界功能界別及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的登記文件,當界別選民失去《教育條例》(第279章)下的註冊教師身份時,同時自動失去教育界功能界別的參選權(投票及參選),變相褫奪其參選權。[102]
8月15日,教育局長吳克儉指已聯繫香港八所大學的校長,要求處理大學內的支持香港獨立的學生組織。[103][104][105]同日教協發出指引,表示不贊成會員鼓吹香港獨立[106][107],同日吳分別於政府總部約見所全港辦學團體及約見家校組織,要求組織代表壓制中小學的香港獨立討論[108][109]。另外,同日中聯辦法律部長王振民表示,不容香港獨立進入香港政制及香港教育界[110][111][112]。
8月18日,吳克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會面,吳克儉在會後會見傳媒,表示他在會議中向教育部官員提及港獨入侵校園並重申港府立場,強調港獨違反《基本法》及一國兩制,校園內不應出現港獨主張及活動,吳克儉指此立場已得到中國教育部的認可。[113][114][115][116][117]。蘋果日報報導,政總會面後有教職員向日報反映facebook受到上級監視,審查有關香港獨立的言論[118]。
各大院校民主牆出現「香港獨立」標語
編輯
2017年9月新學年剛開始,香港中文大學等校園之「民主牆」等多處均懸掛及張貼大量寫有「拒絕沉淪,唯有獨立」、「香港獨立」、「HK INDEPENDENCE」等字眼的橫額及海報。校方以未經申請為由,將有關橫額及海報拆除。學生會批評廣場由學生會管理,重申校方不可跨過學生會撕走橫額及海報。也有港人喊出「支那人滾回支那!」等歧視性語言。[119][120][121]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編輯
2019年10月4日,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期間有示威者在香港各地宣讀香港臨時政府宣言,網絡上有人發起組建香港臨時政府運動。數日後運動不了了之[122]。
民間記者會民意調查
編輯
2020年3月24日,民間記者會公佈選前民意調查結果,當中有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要探討香港獨立的可行性。[123]
2020年5月28日,民間記者會公佈5月23日至25日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當中有約23萬、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視「香港獨立」為最終目標。[124]
美國眾議員提案
編輯
2020年5月19日,美國共和黨眾議員斯科特·佩里提出法案《授權總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一個單獨的獨立國家及其他》,該法案要求授權美國總統承認香港為一個獨立國家。[125]
港版國安法議決
編輯
「
……近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風險凸顯,「港獨」、分裂國家、暴力恐怖活動等各類違法活動嚴重危害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
2020年5月22日至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通過了「港版國安法」進行討論和審議,藉此打擊香港獨立的發展。[126]6月30日早上,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港版國安法[127],後香港特區政府於11時刊憲並即時生效[128]。翌日,在遊行期間,一名男子被搜出「香港獨立」旗(前加「不要」兩小字),涉嫌違反港版國安法被捕,顯示港版國安法打擊了香港獨立的發展。[129][130]
2020年6月9日(「譴責鎮壓,撤回惡法」大遊行一週年),有多名香港市民在中環等地呼喊「香港獨立、唯一出路」、「香港人,建國」等口號。[131]政府表示內容「涉嫌煽動或教唆他人分裂國家,有可能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港區國安法》)。」[132]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配方解锁方法大全 配方怎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