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怎么发行流通的?一文普及最基础的东西。 对于货币这个词大家也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钱,大家精神会为之一振。其实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存款我们兜里的钱,都与货币有关,今...
来源:雪球App,作者: 股道漫话,(https://xueqiu.com/4676638870/160145588)
对于货币这个词大家也许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钱,大家精神会为之一振。其实我们的收入我们的存款我们兜里的钱,都与货币有关,今天我们就谈谈货币。
今天,从货币的源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说起。
不追溯更远,就今年年初以来,央行的资产从37.4万亿缩减到8月末的36.5万亿,毫无疑问央行在缩表,当然幅度很小。
那么,缩表等于货币紧缩吗?
这个答案是明确的:不等于,至少不能简单画上等号。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地说一句我们货币的投放路径:
央行主要通过外汇于债权购买的方式负责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通过对利率、准备金率的调整凭借商业银行的放贷循环(乘数效应)向社会提供广义货币供给。
所谓“表”针对央行而言,即指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即指缩小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与负债端规模;而所谓货币的松紧,一般意义上是指广义货币供应,也就是M2。
我们先看央行的资产端:资产端主要是外汇+债权(术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这两部分占了央行资产端的90%以上,是我国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外汇,以美元为主,以美元为锚发行人民币。美元不管通过什么途径(贸易、投资)流入国内,都要去央行兑换成人民币流入市场,假如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7:1,表示1美元兑换7块人民币,兑换后的人民币通过商业银行流向社会,1美元留在了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外汇项目下。
2015年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内,外汇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最主要方式,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8年伊始美国几轮量化宽松,我们的基础货币迅猛增长的原因了。这是因为我们推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来承接汹涌而来的美元。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步伐一直走到2015年初,美国开启了加息+缩表周期,我国的外汇迅速降低,带动资产负债表规模萎缩。外汇流失的情况,直至2017年初才稳定了下来,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负债端,主要是储备货币(基础货币)、政府存款(季节性变化特点),占了央行负债端90%以上的比例,又以基础货币为胜。基础货币包括货币发行(M0与银行库存现金)与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又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前者又在其中占绝对大头。我们平常讲的降准一般指的是前者,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此外,资产负债表在短暂的回落后,逐步走高,2020年1月创下历史之最,达到37.35万亿。外汇稳定,但资产负债表在此期间扩表,这是什么原因?
这就涉及到央行的另一类货币投放方式:购买债权。
在央行负债表里表现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是央行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等所形成的债权。通俗地说,就是商业银行拿各种抵押品给央行,央行给商业银行放款。
15年后,由于外汇流失严重,“债权”从15年初的2.58万亿快速飙升至2020年初的12.08万亿,成为调节我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力量,维护了市场的流动性。
理解了外汇与“债权”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后,我们再回头看看,2020年1月份以来的缩表主要是“债权”少了7000亿,也就是说2020初到8月末,央行的“债权”减少成为缩表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过央行资产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货币的几个我们经常提及的基本概念,一个是前面说的基础货币,一个就是与我们贴得更近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基础货币前面有提到,也叫高能货币,在我国主要通过外汇以及“债权”投放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扩张与收缩往往影响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或结构,这个已经说过,不多说。
M2与我们人人相关,你兜里的现金、你银行里的存款,你供职企业的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等,形成了广义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计算有个公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我们大致清楚了,那么什么是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的放大器,派生出更多的货币。假定央行法定存准率为20%,我往商业银行存100块,银行就需要向央行上交20块,形成准备金,剩下的80块商业银行才可以继续放贷。张三贷了80块给儿子买了个书包,商家把收到的80块继续存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给央行16块后,剩下64块继续放贷,如此往复无限循环下去后,100块理论上能派生出500块,也就是100×1/0.2=500,1/0.2=5,5就是货币乘数。
我们平时谈的钱,是指广义货币或者是准货币,即M2,理论上它既与基础货币有关,也和货币乘数有关。今年至今央行的缩表主要是基础货币中的债权购买降低所致,但并不能表达货币乘数的变化。
所以,放没放水,市场上的钱多钱少,我们还要看货币乘数。
现代货币理论已经告诉我们,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基础货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准)会使货币乘数升高,提升M2供应量,释放流动性。
这很好理解,降准可以使商业银行在央行里锁定的钱减少,准备金率是20%的时候,我100块需要给央行上交20块,降到10%的时候,我就只需要交10块,我有90块可以进入借贷循环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放贷的钱多了,进而通过货币乘数释放的流动性就多了,整个社会上钱就多了。
反之,提高准备金率是对流动性的收缩,逻辑如上。
为方便理解,从央行网站上,下载了一张准备金率的走势图。
引用央行网站的一段话: 2020年5月末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9.4%。降准导致的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不但不会使货币供应量收紧,反而具有很强的扩张效应,这与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减少债券持有量的“缩表”是收紧货币正相反。主要原因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了,可以自由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从而提高了货币创造能力。
2020年初至5月3次降准,准备金率降到9.4%,货币乘数从6.29上升到7.15,货币乘数提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
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上,我们也可以获悉今年央行层面的基础货币投放松紧适度,力度也远远小于09年。
2020年3月份以来的资本市场小牛,很多人称为水牛,这与资本市场充沛的流动性关系密切,我们可以通过货币乘数观察到流动性变化,也可以从货币价格,如贷款利率、10年期国债利率走势侧面观察流动性的变化情况。
总结一下,央行通过外汇与“债权”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循环,利用货币乘数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这是我国货币发行的一个大逻辑。
在我国,缩表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紧缩,但扩表往往会带来货币的宽松,尤其是扩表+降准的组合拳,往往会带来广泛的流动性,推升资产价格。反之,亦然。
那么,货币是怎么样影响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呢?请听下回分解。
菜根小话·沙拉里的菊苣世界